朱允炆心中大骂,你这锦衣卫指挥使怎么当的,这话是能随便说的吗?
这事情不是潜规则嘛,你锦衣卫替皇帝背黑锅就行。
你还敢说破?这是能让我知道的事吗?
蒋瓛抬头见朱允炆发怒,忙不迭说道,“是臣一时口误,是臣说错了,臣不该揣测圣上。”
“嗯。皇爷爷公正无私,处事公允,断不会如此。皇储一事,我听说是宋国公和开封知府两人其中之一。蒋指挥使莫要揣测君王,言之凿凿的肯定是宋国公。”
朱允炆别扭无比的说完这些话。
老朱啊老朱,说你出事公允,这话鬼听了都得摇头。
蒋瓛一时急的额头上直冒冷汗,解释道:“是臣失言。臣结合锦衣卫密奏,觉得十有八九是是宋国公散播流言。妄议皇储,妄议国本,乃是死罪。臣猜测宋国公进京之后定然是难以活命。”
朱允炆淡淡道:“若真是宋国公所为,自然按照朝廷法度行事,该是何罪就是何罪。就算如此,也是宋国公罪有应得,蒋指挥使为皇爷爷辛苦办事,何来自身危险一说?”
蒋瓛闻言忙站起身,又重新跪倒。
“太孙殿下。若真是如此,宋国公此事定当牵连甚广,恐怕会有数百上千人殒命。臣的前任毛骧因‘胡惟庸一案’牵连甚广,最后被陛下赐...”
“臣想及此事,心中惊惧,还请皇太孙殿下救我一命!”
蒋瓛说完不住,不住的磕头。
朱允炆默然,心中暗暗思索。
历史上第一任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因为胡惟庸一案前后处死数万人,最后被老朱赐死。
第二任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因为蓝玉一案前后处死一万多人,事后也被老朱赐死。
狡兔死走狗烹。
老朱用完后一扔,将两人杀了平息百官众怒。
这蒋瓛倒是很聪明,知道自己日后没有什么好下场,前来找自己,想让自己在老朱面前替他求情,饶他一命。
那问题的关键,就是自己要不要接受锦衣卫的投诚。
接受了之后,老朱对自己又会有什么想法?
毕竟锦衣卫身份太过特殊,锦衣卫是直接听命皇上。
百官不能干涉,其他朝廷官员犯法,由大理寺或者刑部审核。
锦衣卫犯法,百官要奏报皇帝,哪怕只是一名最普通的锦衣卫,也要皇帝下令后才能交给大理寺或者刑部处理。
朱允炆想了片刻,咬咬牙,这锦衣卫自己还是要了。
自己平时那么仁孝,老朱应该不会怀疑自己图谋不轨,锦衣卫又不是宫中禁军,锦衣卫进皇宫平日里还要通禀才行。
自己接收锦衣卫也不能造反不是。
就算老朱不满意,自己偷听到老朱心声,大不了再把锦衣卫丢给老朱。
想到这里,朱允炆起身忙亲自搀扶起蒋瓛。
“蒋指挥使快起来。指挥使只需用心做事,遵纪守法,届时皇爷爷若真是无罪而诛,我定当替你在皇爷爷面前转圜一二。”
蒋瓛闻言心中大喜,忙站起身拜谢道:“多谢皇太孙殿下。”
朱允炆淡淡一笑:“蒋指挥使放心,用心为皇爷爷办事即可。我听说这消息是从河南开封传来的,开封府有此能力的不过两三个人而已。指挥使要好好用心调查,调查的勿要疏漏。届时皇爷爷定当满意,皇爷爷满意我也会很满意。”
“王成,送蒋指挥使出去。”
王成领命,送蒋瓛出了东宫。
蒋瓛听到皇太孙最后的话,喜色退去,暗自皱眉。
自己按理来说,此事办得很好。
从河南开封,挑出宋国公冯胜和开封知府,晚朝的时候,陛下虽说是发怒,蒋瓛知道朱元璋平日性情,知道朱元璋心里很满意。
那为何还有疏漏?
自己认为是开封府的两人中的一个,开封知府和宋国公冯胜。
蒋瓛心里咯噔一下,疏漏莫非说的是周王朱橚?
是了,皇太孙特地加重语气。“两三个人,勿要疏漏”。
皇太孙最后话里的意思,是想让我最后攀诬周王朱橚?
蒋瓛心里惊疑不定。
要不要冯胜死后借机攀诬周王呢?
皇太孙的意思应该是让自己事后诬告周王,这是要自己纳投名状。
回到镇抚司,蒋瓛不由得苦笑。
只能如此了,皇太孙说的话滴水不漏,想让自己诬告周王,话里又不留下半点把柄。
就算将这些禀报给陛下,陛下也是不信。
况且陛下杀伐果断,自己就算一心为陛下办事,蓝玉冯胜一案,牵连数千人,最后也是兔死狗烹的下场。
只能赌一把了,自己纳投名状为皇太孙搞周王。
希望皇太孙殿下,果真仁孝无比,事后帮我向陛下美言,绕我一命。
……
东宫柔仪殿。
王成送蒋瓛出去东宫,走了回来,身后还跟着福安。
“殿下,此事会不会有些不妥?和锦衣卫联系,还有...”
朱允炆知道王成说话的言外之意。
自己说话特地加重语气,是想让蒋瓛去帮自己搞一下周王。
一来是老朱心声中本就打算处理周王,自己提醒一下老朱,省的老朱心疼儿子最后这事不了了之。
二来是你锦衣卫想要投诚,怎么也得替我做事,否则我凭什么帮你说话求情。
这蒋瓛既然知道日后自己可能会兔死狗烹没有好下场。
既然你这么聪明,应该能领悟到我的意思。
王成显然是听出来了,后面话语应该是看到福安跟了进来,只能就此打住。毕竟福安大大咧咧粗心大意,这种事显然不能让福安知道。
朱允炆摆摆手,“没事。这件事跟皇爷爷说一下即可,现在戌时了吧,我们去一趟乾清宫。”
自己春秋笔法,只说是因为传言涉及到自己皇储一位,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前来告知就行。
至于自己加重语气,有什么言外之意。这我可不承认啊?
我朱允炆那么仁孝,怎么可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