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龙骑插满全球
051章:证据确凿(旧版)

明月湖桥

军事 |  穿越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后半夜,徐枫正躺在床上睡着呢,突然门外有人影晃动,徐枫猛地睁开眼,不过却没有任何动作。

突然门外的人,行礼说道;‘侯爷,胡惟庸的罪证属下二人已经掌握了。’

来人正是毛骧和蒋瓛,他俩说完话就没有别的动作了,可是等了一会儿,依旧没有听到任何吩咐就在他俩以为有啥事的时候。

吱呀,只听见门被里面打开,徐枫已经穿戴好了。

徐枫一打开房门,没有废话说道;‘你们俩跟我来书房。’说罢就往外走去。

毛骧和蒋瓛对视一眼,赶紧跟上。路上他们二人疯狂互相使眼色,但是又没有一个人出声,而徐枫也是没有说话。只是在前面默默的走着。

不一会儿,徐枫带着二人走进书房,毛骧和蒋瓛看到徐枫坐下后,蒋瓛朝毛骧使了个眼色,毛骧哪还不明白。

只见他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一份奏折。放在桌子上后又退回原处说道;‘侯爷,胡惟庸的罪证都在此奏折里。’

徐枫从桌上拿过奏折,打开细细看着,越看嘴角的笑容越大,看到最后不由大笑出声;‘好,好啊,毛骧,蒋瓛你二人做的不错,立下大功了。待事情结束后,本侯爷必定向陛下,帮你俩讨赏。’

奏折里,不是别的,正是关于胡惟庸的,只见奏折里从胡惟庸从小到大,亲朋好友,乃至做官以来一桩桩,一件件,记录的非常清楚。

这就是锦衣卫啊,只要他们想查的,哪怕你是当朝宰相,他们也可以查的个底掉。

本来徐枫心里最为不确定的因素,因为这份奏折,心里的石头可算落地了,毕竟历史上胡惟庸会死,但是没有那么快,胡惟庸后期做的事情现在他毕竟还没开始做。

但是胡惟庸肯定有罪,只是不知道他得罪能不能让他死,所以徐枫也并不确定。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奏折,就不怕胡惟庸了。

徐枫从兴奋的状态下平复下来,问道;‘现在什么时辰了?’

毛骧回答道;‘侯爷,现在是寅时了,距离早朝也就一个时辰左右。’

也就是说还有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就上朝了,徐枫默默想着,得了以现在他的心情左右也睡不着了,还有两个小时,索性就不睡了。

古时人们用时辰来定位时间。十二时辰制。早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时期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其中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就是现代的夜里十一点时至凌晨一点)。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现代的凌晨一点至三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的三点至五点)。也就是早朝的时间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早上五点至七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早上七点至九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早上九点至中午十一点左右)。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

【未时】日仄,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下午一点至三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下午三点至五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五点至七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晚上七点至九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夜晚九点至十一点)。也就是古代的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而二十四时辰制,到了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又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就如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样了。

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根据《隋书.天文志》,

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就是更点―――古代的人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五时辰制。名字又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的时候,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

将近日中时叫隅中,

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

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

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代的时候人们一天只有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不过这只是穷苦人家,但凡有条件的都会有点心,和茶水。

徐枫睡不着,看着下首的毛骧和蒋瓛,和两人又聊了下早朝后的具体事宜,不知不觉,外面也已蒙蒙亮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