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分组的场地中,阳光直直地洒下,将地面烤得发烫。
李阳站在那里,微微眯起眼睛,短暂地整理了一下思绪。
他轻咳一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后便开始快速阐述自己创新的科研思路。
他的语速适中,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被他有条不紊地镶嵌在话语的锦缎之上。
“从目前战甲能源的传输效率来看,传统模式已遭遇瓶颈。
我认为可以借鉴生物神经网络的信息传递原理,构建一种全新的、具有自我优化和反馈调节功能的能源传输网络。
就如同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下能自动调配血液流向以保证各器官能量供应一样,战甲能源系统也能根据战斗需求实时调整能量分配,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并在关键时刻集中能量爆发。”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一些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大家理解。
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专注地聆听着,不少人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不禁被他的见解所吸引。
阐述完毕后,李阳微微鞠躬,退到一旁。
王教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轻轻点了点头,眼神中带着赞许,然后抬起手指示李阳到场地边缘等待。
接着,王教授继续在新人中挑选。
他的目光在每一个新人脸上掠过,如同一位经验老到的猎手在挑选最有潜力的猎物。
很快,赵小星和林宇等也被纳入了他的队伍。
赵小星带着一丝兴奋和紧张,脚步轻快地走到队伍中;
林宇则表情平静,只是眼神中透着一丝好奇。
王教授站在新人队列前,身姿挺拔,表情严肃得如同雕像。
他微微抬高下巴,大声问道:“有没有人愿意为了科研项目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
这声音如同重锤砸在平静的湖面上,让众人面面相觑。
有的新人低下头,眼神躲闪,陷入了犹豫之中;
有的则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这背后的含义。
李阳站在那里,心里明白,参与这样的科研项目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也深知其中的意义。
他微微咬了咬嘴唇,没有立刻作答。
王教授见状,微微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带着一丝失望和无奈。
他说道:“我自己是一定会为了这个科研项目全力投入的,我希望你们也能有这样的觉悟。”
林宇站在队列中,听到这话,忍不住小声吐槽:“这也太夸张了吧。”
他的声音虽小,但在安静的队列中还是清晰可闻。
王教授似乎听到了林宇的话,他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大声宣称:
“我所选的新人,个个都是‘潜力股’,我相信你们都有这个能力。”
这时,赵小星多嘴说了句:“这也不一定吧。”
她的话刚出口,就意识到不妥,赶紧捂住了嘴。
王教授脸色一沉,如同乌云密布。
他冷冷地说道:“既然如此,全体接受高强度科研模拟测试。”
李阳因为之前的突出表现站在队列首,听到指令后,他没有丝毫犹豫,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模拟测试区域。
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
他走到测试设备前,熟练地开始检查各项参数,调整仪器的设置,率先开始准备起来,那身姿在众多新人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散发着令人安心的气息。
众人怀着忐忑的心情,依次踏入模拟科研场景的大门。
随着最后一人进入,测试正式拉开帷幕。
第一阶段,虚拟的科研实验室场景在众人眼前展开,各种虚拟设备闪烁着幽冷的光。
大部分新人都全神贯注,他们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紧张地操作着虚拟设备,眼睛在屏幕上的数据与手中的操作面板之间来回扫视,努力分析着各种复杂的数据,试图从中找到规律与突破口。
时间悄然流逝,到了第二阶段过半的时候,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除了李阳、林宇和王教授,其他人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眼神中的光芒也不再那么明亮,思维活跃度明显下降。
许多人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逐渐陷入困境,操作变得迟缓,有的甚至停滞思考,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满屏的数据不知所措。
第三阶段,难度如同陡峭的山峰一般进一步加大。
复杂的公式和海量的数据如潮水般涌来,此时主要是王教授在引领着整体的思路。
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知识的海洋中沉稳地掌舵,总能迅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口中不时说出一些关键的思路和指令。
而李阳和林宇则紧紧跟在后面,李阳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逻辑思维,轻松应对着一个又一个复杂的科研难题。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仿佛要将屏幕看穿,手指在操作台上飞快地跳动着,如同在钢琴上演奏激昂的乐章,输入着一串串精准的指令。
随着测试的推进,科研项目总负责人坐在监控室里,面前是一排排巨大的显示屏,上面分屏显示着每个测试者的实时状态。
他表情严肃,眼神犀利,密切关注着他们的表现,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到了第五阶段,李阳、林宇与王教授的解题速度开始逐渐提升。
他们像是进入了某种高效的节奏中,操作愈发流畅,思路愈发清晰。
冲刺阶段,李阳突然像是被一道灵感之光击中,他迅速优化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
他的身影在模拟场景中仿佛一道光,在复杂的数据迷宫中飞速穿梭,逐渐缩小与王教授和林宇的差距。
最终,李阳与林宇几乎同时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完成的瞬间,同时长舒了一口气。
王教授则晚了一步得出最终结果,他微微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周围的新人看到这一幕,都不禁发出惊叹的声音,他们望着李阳、林宇和王教授,眼神中充满了敬佩与羡慕。
随后,科研小组组长那沉稳的声音在测试场地中响起,宣布结束测试,并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安排。
王教授迈着稳健的步伐,带领着众人走进科研小组的工作室房间。
一踏入房间,众人便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先进科研设备所吸引。
这些设备造型各异,有的高大而精密,闪烁着各种指示灯;
有的小巧而精致,却散发着高科技的气息。
王教授径直走到一台外形酷似巨大金属魔方的设备前,它的表面布满了各种复杂的线路和接口,每个接口处都闪烁着微弱的蓝光,仿佛在暗示着其内部蕴含的强大能量与精密构造。
王教授轻轻拍了拍设备,开始详细地讲解设备的使用方法。
他伸出手指,沿着设备的一侧划过,说道:“这是设备的主要操作面板,这里的每个按钮都对应着不同的功能。
比如这个红色的按钮,是启动设备的关键,但在按下之前,必须先确保旁边的参数调节旋钮已经设置到初始状态。”
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转动着旋钮,将其归零,然后按下红色按钮。
瞬间,设备发出一阵低沉的嗡嗡声,正面的显示屏缓缓亮起,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数据和图形。
王教授接着解释道:“这个显示屏上的数据,是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信息。
我们需要根据这些数据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运行,以及实验是否在预期轨道上。
例如,这一组波动的曲线,如果它的峰值超过了这个红线标记,那就说明设备内部的能量传输出现了异常,我们就需要及时调整这里的能量稳定器。”
他蹲下身子,打开设备底部的一个小盖子,拿出一个类似遥控器的装置,演示着如何调节能量稳定器的参数。
在讲解完设备的操作后,王教授又走向一旁的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数据存储设备和分析工具。
他拿起一个存储芯片,说道:“接下来,我要教大家数据整理的技巧。
当我们从设备中获取到大量的数据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分类。
就像这些数据,它们有的是关于实验对象的基础物理参数,有的是实验过程中的环境变量数据,我们要将它们区分开来。”
他将手中的存储芯片插入电脑,打开一个数据处理软件,展示着如何将数据按照不同的类别拖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
“在分类之后,我们就要进行分析。
这时候,我们要关注数据中的异常值和趋势变化。
比如这一列数据,它明显偏离了其他数据的范围,这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也可能是数据采集的误差,我们需要进一步排查。”
王教授指着屏幕上的一组数据,详细地讲解着分析的要点。
“最后,就是筛选有价值的数据。
我们不能被海量的数据淹没,要找出那些对我们的研究目标有直接关联的数据。
比如,如果我们的研究是关于提高设备的能量转换效率,那么这些与能量输入输出相关的数据就是重点关注对象。”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软件中演示着如何设置筛选条件,将有价值的数据提取出来。
李阳等人站在一旁,全神贯注地听着王教授的讲解。
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王教授的每一个动作,耳朵仔细聆听着每一句话。
有的新人手中拿着笔记本,快速地记录着每一个要点,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音;
有的则直接用电子设备录音录像,生怕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
在王教授讲解完后,李阳率先走到设备前,按照王教授的教导进行实践操作。
他深吸一口气,先仔细检查了设备的各项参数设置,然后小心翼翼地按下启动按钮。
当设备运行起来后,他专注地盯着显示屏上的数据变化,手指轻轻放在参数调节旋钮上,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其他新人也纷纷效仿,各自选择一台设备开始实践。
工作室里顿时充满了设备的嗡嗡声和人们小声交流操作心得的声音。
一整天的时间就在这样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悄然度过。
李阳和其他新人在不断的尝试与摸索中,逐步适应了科研小组的基础工作与研究要求。
他们走出工作室时,虽然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他们知道,这只是科研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在等着他们,而他们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迎接未知的科研之路。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