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开始听火星背面的陨石坑深处,探测器传回的影像让全球沸腾。那些刻在岩壁上的螺旋纹路,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彩陶的旋纹如出一辙;光影交错的立体浮雕,竟和吴哥窟的飞天造型有着微妙呼应。林宇盯着全息投影里的外星遗迹,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桌沿——作为非遗数字化领域的领军者,他敏锐察觉到这不是简单的巧合。
联合国紧急成立星际文化研究委员会,林宇带领团队携带千万份地球非遗数字档案奔赴空间站。在环形会议室内,各国顶尖学者激烈争论:“这不过是宇宙中随机出现的美学趋同!”“外星文明或许掌握着超越我们认知的文化传播方式!”林宇突然调出对比数据,将敦煌藻井的几何结构与外星建筑的穹顶设计重叠,两条曲线完美契合的瞬间,整个会场陷入死寂。
“我提出‘宇宙文化同源假说’。”林宇的声音在零重力环境中震荡,“在浩瀚宇宙中,文明的诞生或许遵循着某种普世规律,就像地球不同大陆的先民,都不约而同创造了陶器与图腾。”他展示公司研发的“文明解码器”——这台融合了非遗符号学与量子算法的设备,能将地球文化数据转化为跨越星际的通用语言。
研究深入后,惊人发现接踵而至。外星遗迹中的声波记录,经过频谱分析竟与侗族大歌的多声部结构高度一致;其壁画上的星图,暗含着与玛雅历法相似的时间计算方式。但随着探索推进,新的危机浮现:部分激进组织企图用地球文化覆盖外星文明,声称“这是文明的救赎”。
“我们需要星际文化交流准则!”林宇在紧急听证会上疾呼。他主导起草的协议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文化输出殖民;建立双向匿名信息交换机制;所有研究必须经过外星文明的“数字consent”认证。公司的元宇宙技术被改造为星际文化展厅,三星堆青铜面具与外星能量晶体在虚拟空间中静静对话。
当第一束来自地球的全息信号穿越光年抵达外星遗迹,画面里,苗族银匠锻造时的火星四溅,与外星文明开采能源的光影交织成绝美图景。林宇站在地球观测中心,看着实时反馈的外星文明互动数据——他们用类似岩画的方式回应,图案中既有本土元素,又巧妙融入了敦煌飞天的飘带。
??庆功晚宴上,星际委员会授予林宇“文明桥梁勋章”。他举起勋章,金属表面映出空间站外旋转的地球:“曾经,我们守护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现在,人类文明将带着这份包容,走向更辽阔的星河。”此刻,公司研发的“星际非遗档案库”正在不断扩容,每个地球文明的碎片,都化作宇宙中永不熄灭的文化灯塔。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