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如同白驹过隙,转眼便是三年。
这三年间,长安城依旧繁华喧嚣,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也从未停歇,但许多事情,已然悄然改变。
太平公主在与林微的数次交锋中屡屡受挫,尤其是在裴远自请屯田陇右、彻底跳出长安权力漩涡之后,她仿佛一拳打空,后续的许多手段都失去了着力点。
加之女皇对林微和书院的态度日益明确,太平公主虽心有不甘,却也暂时收敛了锋芒,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了朝堂之上的其他对手。
笼罩在凉国公府和芙蓉书院上空的阴云,似乎渐渐散去了不少。
林微乐得清静,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书院和蒙学的发展中。
如今的芙蓉书院,早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仅靠妆容技艺吸引贵妇的“奇巧”之地。
在林微的悉心经营下,书院规模扩大了一倍不止,形成了“蒙学部”“才艺部”“实务部”三大板块。
蒙学部主要招收贫寒女童,授以启蒙识字、基础算数和女红,旨在让她们拥有最基本的立身之本。
才艺部则面向官宦富商之女,课程除了妆容、服饰、礼仪等传统项目,更增设了诗文鉴赏、书画基础、乐器入门,旨在提升修养,陶冶性情。
而实务部,则是林微最为看重,也最具特色的部分,专门招收那些有一定基础、渴望更独立生活的女子,教授更深入的账目管理、商铺经营、医药常识乃至简单的讼状书写,旨在培养她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书院的名声不仅传遍长安,甚至辐射周边州县。
前来求学的女子络绎不绝,其中不乏一些真正有志于学的才女。
林微严格把关,宁缺毋滥,始终保持着重质量而非数量的办学理念。
书院培养出的学员,有的成为各家得力的掌事女君,有的凭借所学经营起自己的小本生意,更有像苏蕙这样优秀的,留在了书院担任教员,成为了林微的得力臂助。
蒙学的成效更是显著。
第一批女童已然能够熟练读写常用字,进行简单的账目计算,她们身上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与聪慧,让许多原本对女子读书持怀疑态度的人改变了看法。
林微适时地推出了“优秀蒙童升入书院才艺部”的机制,更是给了这些贫寒女子一线改变命运的曙光。
芙蓉阁在林微“限量定制”和“高端体验”的策略下,早已稳固了在顶级贵妇圈中的地位,利润丰厚且稳定。
林微将这些利润,大部分都投入到了书院的运营和蒙学的扩张中,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她甚至利用芙蓉阁的渠道,将书院学员设计的一些精巧又不失雅致的手工艺品销往各地,既增加了学员的收入,也进一步打响了书院的名号。
这三年里,林微与裴远虽相隔千里,却书信不绝。
裴远的信,不再仅仅是报平安和诉说思念,更多的是描绘陇右的变化——荒原上开垦出的万顷良田,新修的引水渠如同血脉滋养着干涸的土地,与周边蕃部逐渐建立的互市,边境线上日益增多的商队……他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创业者看到成果的喜悦与成就感。
他告诉她,他正在为她,为他们,打造一个坚实而富饶的“后方”。
林微的回信,则充满了长安的烟火气与书院的勃勃生机。
她事无巨细地与他分享书院的点滴进步,学员们的趣事,蒙学女童的进步,还有她对他日渐深厚的思念。
他们通过笔墨,分享着彼此的生活与成长,心灵的距离,并未因山川阻隔而疏远,反而愈发紧密。
这一日,正值秋高气爽,书院内丹桂飘香。
林微正在实务部的课堂旁听学员们进行一场模拟的商业谈判,一名仆役匆匆而来,在她耳边低语了几句。
林微眼中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她强自镇定地安排苏蕙代为主持,自己则快步回到了国公府。
府内,风尘仆仆的裴忠正等候在那里,见到林微,立刻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信:“夫人!国公爷遣小人星夜兼程送回密信!陇右屯田大见成效,首批军粮已超额入库,互市税收充盈,边境安宁!国公爷说……说时机已至,不日将上表陛下,奏请回京述职!特命小人先行一步,禀告夫人!”
林微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指尖微微颤抖。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熟悉的字迹跃然纸上,除了汇报陇右的喜人成果,信的末尾,是他力透纸背的承诺:
“三年之期已满,陇右根基初定。归心似箭,不日将还。等我。”
简短的几句话,却让林微瞬间湿了眼眶。
三年等待,三年耕耘,他们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奋力拼搏,终于都迎来了硕果盈枝的秋天。
她走到院中,看着那株当年与裴远一同种下的石榴树,如今已是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在秋阳下泛着红润的光泽。
三年之约,即将圆满。她与他的重逢,不再遥远。
而他们共同经营的未来,也如同这满树的硕果,充满了甜蜜与希望。
她知道,当他再次归来时,带给她的,将不仅仅是思念的终结,更是一个他们亲手开创的、更加广阔而稳固的天地。
PS|新手新书,求收藏,求鲜花,求打赏!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