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的光景,足够一场连绵的秋雨将战火的硝烟与血迹冲刷进城市错综复杂的下水道,也足够让社会在巨大的震荡之后,结上一层关于那场“记忆觉醒”事件的、或厚或薄的痂。新上海的天空,悬浮车流依旧循着精确计算的轨道沉默穿梭,全息广告牌上推销着最新款的神经漫游体验,只是角落滚动播出的公益广告词,悄然换成了:“拥抱真实,守护自我——《记忆透明法案》试行版,为您的心智护航。”
陈远站在新成立的“记忆伦理与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他的左臂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酸胀感,那是“奥林匹斯”机房那场对决留下的纪念。委员会没有设在科技巨头云集的中心商务区,而是选择了一栋充满旧时代气息、墙体爬满常春藤的石库门建筑改造而成,与“清忆”公司那炫目的科技塔楼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刻意象征着一种从虚浮回归质朴、从控制走向协商的转向。
他的身份已然不同。不再是那个隐藏在工作室内,默默修补他人记忆的工匠,也不再仅仅是“记忆解放者”的象征。他是委员会的首席技术顾问,每天需要面对的是各方势力的博弈、法律的空白、受害者家庭的泪水,以及公众审视的目光。工作繁琐而充满争议:界定记忆编辑的伦理红线,审核涉及重大创伤干预的个案,协助司法部门甄别那些在“觉醒日”前后因记忆混乱而引发的案件真伪……每一天,他都在与人性的复杂、技术的风险和权力的边界进行着无声的搏斗。
林婉的身体在精心的治疗下逐渐恢复,但七年的囚禁和非人道的意识干预,在她身心都留下了深重的创伤。她选择留在公众视野之外,致力于将“记忆溯源”协议进一步完善、优化并开源,使其成为一个透明、可被公众监督的工具,而非另一种形式的控制。她和陈远,一个在台前应对着社会巨变带来的滔天巨浪,一个在幕后夯实着技术的地基与伦理的防线,以一种新的方式,并肩站立,继续着他们共同的、未竟的战斗。
傍晚,陈远再次走进了老城区那家“老李记”面馆。店里的陈设一如既往,蒸汽氤氲,人声嘈杂,仿佛外界的天翻地覆与这里的烟火气毫无干系。
老李依旧在灶台前忙碌,看到他,用搭在肩上的毛巾擦了把汗,咧嘴一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哟,陈大顾问,今天怎么有空莅临我这小破店了?”语气里带着熟悉的调侃,并无半分因他身份改变而生的疏离。
陈远在老位置坐下,接过老李递过来的热茶,苦笑一下:“李叔,你就别取笑我了。还是老规矩,牛肉面,多放香菜。”
热腾腾的面很快端上来,香气扑鼻。老李在他对面坐下,递过一双打磨得光滑的木筷:“怎么样,当英雄,管闲事,这滋味?”
陈远搅动着碗里劲道的面条和酥烂的牛肉,热气熏着他的眼,让他感到一丝短暂的放松:“没什么英雄滋味。就像在下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对手不只是张震的余孽,还有人心里的鬼,和技术自身带来的未知。每一步都战战兢兢,生怕一着走错,引发的连锁反应会毁掉更多东西。”他抬起头,看向窗外渐暗的天色和逐一亮起的、象征着秩序与活力的霓虹,“有时候我在想,我们是不是打开了一个更大的潘多拉魔盒。绝对的‘真实’,对一些人来说,或许比幸福的‘谎言’更残忍。我们现在做的,不过是在盒子里努力塞进去一些……微弱的秩序和怜悯。”
老李慢悠悠地喝了口自己杯子里浓得发黑的茶,目光透过蒸腾的热气,显得深邃:“盒子已经打开了,再说这些也是白搭。重要的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机会,自己个儿决定是要面对惨淡的事实,还是继续蒙着头做梦。这选择权,是你们拼了命,从那些自以为能替所有人做主的家伙手里抢回来的。”
他顿了顿,放下茶杯,目光落在陈远依旧带着一丝疲惫的脸上:“至于你,小子,现在分得清哪些是自己个儿的真实想法了吗?还是说,还在那些真真假假的记忆里打转?”
陈远沉默了片刻,碗里的热气在他眼前袅袅上升。然后,他缓缓说道:“我不确定。也许永远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我确定的是,我现在做的每一个决定,下的每一步棋,无论这认知本身被过去如何塑造,最终,选择承担责任的是我这个人,这个经历了所有一切,坐在这里的‘陈远’。这就够了。”
真正的真实,或许并不在于记忆的完美无瑕、绝对正确,而在于拥有直面其残缺与矛盾的勇气,并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起全部的责任。老李点了点头,不再多言,拍拍他的肩膀,起身又去招呼其他熟客,洪亮的嗓音在小小的面馆里回荡。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