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自进占三赕之后,大军休整多日。时常与和字、麦良宴饮,相谈甚欢,并借助二人一边招募当地么些族人参军,一边对周边府郡招降。
善巨郡演习高俊见到蒙古使者大为惊骇,得知蒙古数万大军占据三赕之后,已无心抵抗。他府中兵马原本不多,又将半数派出随相国驻守金沙江,自思难以抵挡忽必烈,便向蒙古投降。
谋统府紧邻三赕,忽必烈占据三赕不久便派出部将巴尔思领万余兵马进击谋统,谋统兵马大多被高长明调走,仅余千人。高长明之子高明慧见敌军势大,便开城投降,而此时高长明尚不知晓。
至此,忽必烈所率的中路军沿途招降纳叛,把大渡河以南直到云南西北部的大理国辖地,都收归蒙古所有。大理国西北的军事防御体系,大渡河、金沙江两道天险,以及无数蛮族部落所形成的缓冲区域,霎时间被“天兵”所破。
忽必烈志得意满,在谋统坐等特使带回大理归降的捷报。但使者却迟迟不到,也无消息传来,猜想必是被大理扣押。便把大军集结到谋统,准备直取大理国都。
兵马沿金沙江下行至谋统府与大理府交界附近的朵美,哨马来报:大理相国高泰祥率数万守军自金沙江沿岸赶来,不久便到。
忽必烈听后仰天大笑,回顾身边众将士说道:“我大军发兵大理至今,一路势如破竹。所过之处望风归顺,还未曾打过大战。今日诸位正好与大理兵马较量一番,以显我大蒙古军威”
众将称是,各个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高相国自金沙江边发兵三赕之后,日夜兼程,急行军一天一夜从会川沿金沙江边赶至谋统边境。正欲继续北上,直抵三赕城。忽然他长子高瑶来报:忽必烈数万大军已进入谋统,正在离此不远的朵美附近。高相国心中焦急,谋统一失大理北方便全数落入敌手,命大军火速进军迎敌。
大军行进不久,远远望见蒙古军军容齐整,在山坡上等大理兵马前来。
两军摆开阵势,准备交战。蒙古军原本善于骑射,但忽必烈军穿山行谷,马匹都已折损殆尽,只从三赕补充少量大理当地马匹:滇马,大部分兵士仍是步行。高相国兵马自金沙江沿线一路马不停蹄赶来,已经人困马乏,尚未休整便直接作战。
大理兵马正待进兵,忽然蒙古军中有一骑兵来到阵前,号称蒙军使者,求见高相国。
高泰祥听闻后命使者入见,将众将集结到军帐中商议对策。
侍卫使者来到高相国近前,深施一礼。
“我大蒙古国亲王忽必烈再三致意大理国天朝公高相国阁下,我蒙古军兵伐大理,志在必取。现兵分三路,各领军十万,围攻大理。东路军宗王抄合部攻占建昌,占据统矢。中路军忽必烈大王穿行山谷直取三赕、攻占谋统。西路军兀良合台部越旦当岭,夺取空和寨。三路大军进军进军神速,所过望风而降,罗共赕和字、三赕麦良、善巨郡高俊、谋统府高明慧俱已归附。三路大军即日便合围大理王城,破城在即。忽必烈大王仁慈,不愿见大理举国遭屠,特命我前来,奉劝尔等:莫做无谓抵抗,早早归降。降者免死,高升重赏。”
众将听后哗然,不曾想蒙古军居然还有一路,纷纷议论。
高长明听闻谋统归降,心急如焚,急忙问道:“谋统几时归降的?守城高氏族人而今如何?”
使者冷笑说道:“谋统府只有千余守军,自知无力抗拒“天兵”,守将小儿高明慧五日之前便已献城,忽必烈大王封为管民官,仍命留住府中,秋毫无犯。如今谋统府全境已归我蒙古所有。”
高相国见高长明低头沉思,便说道:“长明勿急,我大军到此正是为击退蒙古夺回谋统,今日一战而胜你便可与家人团聚”,高长明并未答话。
蒙古使者问道:“高相国,我蒙古大军攻无不克,已占据大理北部全境,西路军也转瞬即至,两军合击你必败无疑,何必再做困兽之斗,让无辜将士送死,不如早早归降。我忽必烈大王仍会让你继续做相国,享荣华富贵”
高相国拍案怒斥道:“休要再提归降之事!我高氏与蒙古仇深似海,断不会降。即便战至一兵一卒,也要将你等蒙古鞑子赶出大理!前番使者已经被我杀了祭旗,今日我不杀你,你速速回去,报与忽必烈,让他洗颈就戮。滚吧!”
蒙古使者听闻之前使者被杀惧怕不已,扭头便跑。
高相国叹息道:“爱,想不到么些族人如此懦弱,不战而降。高俊怎么也轻易归降。”
高长明说道:“相国,蒙古如今分兵三路围攻大理,谋统、善巨俱已失陷,况且兵力悬殊,我军如何抵敌?即便与忽必烈军战胜,西路兀良合台部随后再战,我军也断难取胜”
高相国沉吟片刻,说“蒙古军虽然骁勇善战,但只是仰仗骑兵纵横无敌。我军取胜之后凭坚城固守,他便无计可施。待到蒙古粮草用尽,不得不退兵之时,我军趁势杀出,定能收复大理国土。”
高长明及众将默然无语。
高相国见状,高声说道:“众将即刻各自领军出击,与蒙古军决一死战”
先锋官钟刚问道:“相国,我军自金沙江边出发到此,一日一夜未曾休息,兵马十分疲惫,应当稍作休整,待兵力恢复后再出击”
高相国怒斥道:“不可!兵贵神速,蒙古军已在对面,我军如不先发制人,待蒙古军先出击必然落败,即刻出击!”
说完又拔出佩剑,插在桌案上:“我高泰祥誓死不降!今后如若有人敢提归降之事,定斩不饶”。
众将遵命称是,纷纷退出军帐,各自准备进军。
蒙古使者回到大营后见到忽必烈,说到高相国斩使拒降,要进军决战,忽必烈听完大怒。
“我好意劝降,高泰祥竟敢杀我使者,如此不识抬举,简直自寻死路!传令进军,活捉高泰祥!”
蒙古军随即发起攻势,骑兵先行,从山坡上直冲而下,步兵随后跟进。
对面大理军正在备战,眼看蒙古骑兵远远冲来,慌忙列阵迎敌。蒙古军未到近前,先行放箭,射程极远,箭如雨下。大理兵马匆忙躲避,死伤不少。等到大理这边安排弓弩手放箭迎敌,蒙古骑兵却又分开往两边侧翼包抄,步兵随后上前又是一阵箭雨。
蒙古军作战向来以弓箭为先,所用弓箭为特制的复合反曲弓,射程极远,可达300米以上,箭尖装有锋利的金属箭头,能穿透重甲。大理国弓箭无论射程、穿透力,相去甚远。
高相国刚刚下令准备进攻,众将还未准备停当,蒙古军已抢先进兵。一时飞箭如雨,射伤前军无数,他命人即刻调弓箭兵过来对阵,射住阵脚。见到对方骑兵分兵两翼包抄,他怕敌军两边夹攻,也分兵两路迎敌。
此时,敌方步兵前进,边进攻边射箭,两边骑兵放箭夹攻,一时箭如飞蝗。高相国命步兵奋勇上前,眼看两边步兵就要接战,忽然蒙古军中鸣号,步兵后退。高相国以为对方退兵,命兵士急追。谁知敌军且战且退,边退边放箭,退到原先扎营处又放一阵密集箭雨。大理军眼见对方撤退,放心追赶,不料敌军飞箭不止,死伤无数。等大理兵马伤重退却时,蒙古步兵却又向前进军放箭。如此反复几次,大理步兵未曾与蒙古军接战已然伤亡不少,两翼蒙古骑兵也不上前进攻,只管来回冲锋放箭。高相国所部兵马以步兵为主,骑兵不多,骑射更与蒙古军相差甚远,两翼抵挡不住。
大理军原本连夜赶路,已然人困马乏,见蒙古军如此战法,头疼不已,更加士气低落。在蒙古数番冲击之下渐渐开始退却,高相国命令部分重盾步兵举盾牌挡住飞箭,死命前冲,后续步兵跟进迎敌,终于两军步兵接战,刀剑相撞,往来厮杀。步兵较量,大理与蒙古相差不多。战局开始僵持。
正当高相国认为可以凭步兵取胜之时,高瑶慌忙来报:大军后方有万余蒙古军杀来。
他当下大惊失色,原来蒙古军早就埋伏好伏兵,只等两军僵持之时,两边夹击。目前大理军死伤惨重,再被敌军两路夹击必然全军覆没。
正犹豫间,高瑶说道:“父亲,不如赶快撤回都城,都城防御坚固,牢不可破,可以坚守”,高泰祥觉得有理,慌忙下令撤军,命高瑶通知众将往大理都城撤退。一时后队改前军,纷纷撤退。正与蒙古军厮杀的大理步兵正打到难解难分,忽然听到传令要撤军,一时难以脱身,被蒙古军两路夹击,尽皆包围,统领高路见突围无望,便率部归降。
高长明见大理败局已定,自己的谋统府已被蒙古攻占,儿子高明慧、孙子高慧直等一家妻儿老小都在蒙古军手上,不如投降,即可保住一家性命,也能保住荣华富贵,便率本部兵马,举白旗向蒙古军投诚去了。
蒙古军对大理败军继续追击,不断放箭,大理军开始溃败,不成阵型,兵士纷纷四散逃命。
高相国率军逃到大理府境内,方才稳住,慢慢收聚离散。众将一个个聚集过来,唯独不见高长明。不久高瑶赶上大军,来见父亲。高相国便问他:
“瑶儿可曾见你叔父高长明么”
高瑶回道:“孩儿奉命通知众将撤军,找到高长明部时,他已率军投降蒙古去了。命人传话给父亲:他妻儿子孙都在蒙古军手上,只得归降,望父亲体谅”
高相国长叹一声,不再言语。收拢残部,折损过半,只剩一万有余。匆匆向大理国都退军。
时已深秋,一路秋风萧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