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章开始听清晨的阳光透过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百叶窗,在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宇攥着连夜整理的资料,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是他加入社团后的第一次正式讨论,也是证明自己的机会。
苏瑶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来,发梢还沾着晨露。她径直走到林宇身边:“昨晚的NFT方案我又优化了些,待会儿你帮我看看。”王浩在角落冷哼一声,和几个技术部成员交换意味深长的眼神。
“各位,今天重点讨论非遗数字化的落地路径。”李教授推了推眼镜,“小林,你先说说商业构想。”
林宇深吸一口气,打开投影仪。屏幕上,非遗剪纸、苗绣、皮影等图案化作数据流,最终汇聚成“数字文化资产交易平台”的雏形。“我们可以把非遗技艺转化为NFT,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版权溯源和交易。”他指着屏幕上的模型,“比如这张苏绣作品,买家不仅能收藏数字版,还能获得线下体验券。”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王浩突然开口:“说得好听,上哪找愿意把祖传手艺数字化的传承人?而且NFT市场现在鱼龙混杂,谁会为虚拟藏品买单?”
“这正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林宇调出一份调研数据,“我联系了家乡的剪纸艺人,他们愿意尝试。至于市场,年轻人对文化消费的接受度远超想象。”他看向苏瑶,“学姐之前提到的AI生成剪纸,完全可以作为限量版NFT发售。”
苏瑶若有所思地点头:“我补充一点。”她调出一段代码,“我在开发AI时,发现传统纹样中存在某种数学规律。如果把这些规律转化为算法……”她指尖飞舞,屏幕上的剪纸蝴蝶突然分裂成无数个,每个都呈现不同的几何形态。
“太神奇了!”张阳忍不住惊呼。李教授抚掌赞叹:“这就是跨学科的魅力!艺术与数学、技术的碰撞。”
然而,就在气氛热烈时,林宇的手机突然响起。是母亲的视频通话。他犹豫片刻,还是按下接听键。画面里,母亲正在厨房包饺子,蒸汽模糊了她的眼镜:“小宇,你爸托人打听到,银行实习名额……”
“妈,我在开会。”林宇压低声音,“晚点再说。”
“开什么会比前途重要?”母亲提高音量,“你王叔说,错过这次机会……”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林宇感觉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苏瑶轻轻咳嗽一声:“要不先暂停?”
“不用。”林宇挺直脊背,“妈,我现在做的事,可能比进银行更有意义。”他将镜头转向屏幕,“您看,我们在把老祖宗的手艺变成数字艺术品。”
母亲愣住了,手中的擀面杖悬在半空:“这……这能有什么前途?”
“文化传承就是最大的前途。”林宇的声音不自觉地颤抖,“您不是总说,老家的剪纸快没人学了吗?我们正在想办法让它重新被看见。”
电话那头沉默良久。父亲的声音突然传来:“孩子,你自己想清楚。只要你觉得值得,爸妈支持你。”
挂断电话,林宇眼眶发热。苏瑶递来纸巾,轻声说:“其实我爸妈一开始也不理解我搞技术。”她的目光温柔,“但后来他们看到我做的AI复原敦煌壁画,态度就变了。”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愈发激烈。技术部提出NFT交易的安全隐患,设计部担心数字化会破坏传统韵味。林宇掏出笔记本,将所有问题分类整理:“安全问题可以引入多方监管节点,至于设计……”他突然想起老家的剪纸艺人刘奶奶,“我们可以让传承人参与设计,保留手工温度。”
散会后,苏瑶留下林宇:“我想让你负责商业模块的开发。”她将一份计划书推到他面前,“明天我们去拜访刘奶奶,实地看看可行性。”
夜色笼罩校园时,林宇收到母亲的短信:“你爸把实习名额推掉了。注意身体,别熬夜。”他握着手机,站在宿舍阳台上傻笑。楼下,张阳正和几个社团成员搬运设备,看见他就大喊:“小林总!明天的行程我都安排好了!”
第二天清晨,林宇和苏瑶坐上开往老家的高铁。苏瑶戴着降噪耳机敲代码,阳光透过车窗洒在她睫毛上。林宇望着窗外飞驰的田野,突然觉得,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正在一步步清晰起来。
到达刘奶奶家时,老人正在院子里剪纸。当林宇说出数字化的想法,刘奶奶布满皱纹的手微微颤抖:“我的剪纸,能在网上让人看见?”
苏瑶蹲下身,打开平板电脑:“奶奶,您看。”她输入几个指令,刘奶奶刚剪好的“连年有余”图案,瞬间变成动态的3D模型,鲤鱼在屏幕中游动,鳞片闪烁着微光。
刘奶奶的眼睛湿润了:“好,好啊……”她转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幅珍藏的剪纸,“这些,都交给你们。”
返程路上,苏瑶突然说:“其实我昨天就想告诉你,你提出的‘传承人参与设计’,解决了我们一直卡壳的问题。”她的耳朵有些发红,“谢谢你,小林。”
林宇的心漏跳一拍。车窗外,晚霞将云层染成金色,仿佛预示着他们即将开启的,是一场充满无限可能的冒险。而他也终于明白,所谓的跨界,不仅是技术与文化的碰撞,更是勇气与热爱的共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