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海棠没立刻回答,转身往铺子后院走去。李修远站在原地,目光扫过铺子里的陈设——靠墙的木架上摆着些粗陶坛子,里面分别装着磨好的糯米粉、粳米粉,标签上用小楷写着“新米”“陈米”;灶台旁的竹篮里,堆着刚剥好的莫愁湖红菱,粉嫩嫩的菱肉透着新鲜;墙角的大水缸上盖着木盖,旁边放着个小瓢,想来就是赵承福说的山泉水。
不多时,苏海棠从后院出来,手里捧着个旧木盒。她将木盒放在案上,轻轻打开,里面铺着层深蓝色的绒布,放着十几只大小不一的铜模,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些刻着花鸟鱼虫的纹样,最里头那只,竟刻着株小小的海棠花,花瓣纹路清晰,连花萼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这些都是我祖父传下来的铜模,有些快百年了。”苏海棠拿起那只海棠纹的铜模,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我祖父做了一辈子蒸糕,他常说,蒸糕看着简单,其实最讲究‘料真、工细、心诚’。料要选金陵本地的好料,工要守着老法子,心要想着吃糕人的心思,这样蒸出来的糕,才有魂。”
李修远拿起一只刻着莲纹的铜模,入手沉甸甸的,边缘被岁月磨得光滑,却依旧能看出当年铸模时的精细。“苏掌柜平时做糕,都用这些老模子?”
“大多时候用。”苏海棠点头,又从木盒里拿出块压好的糕坯,是用菱角泥和米粉调和的,已经按进了莲纹铜模里,“您看,这糕坯要先把粉和食材泥按比例调好,不能太干,也不能太稀,干了蒸出来发柴,稀了不成形。按进模子的时候,要一点点压实,不然花纹印不清晰。”
她边说边演示,将糕坯从铜模里扣出来,那莲纹果然清晰得很,连莲叶的脉络都分明。“接下来就是蒸了。我家的蒸笼是竹编的,用之前要先用水泡透,不然会吸走糕里的水汽。柴火要用松针和桂花枝混着烧,松针耐烧,桂花枝能添点淡香,火候要控得准,初蒸用大火上汽,再转小火慢蒸,最后还要焖一炷香的时间,这样糕才够软糯,又不黏牙。”
李修远听得认真,他虽不懂蒸糕的手艺,却从苏海棠的动作和语气里,看出了她对这门手艺的珍视。“方才我尝的鸡头米糕,也是这么做的?”
“是。”苏海棠笑着应道,“鸡头米要选刚摘的‘新米’,剥壳后用山泉水泡半个时辰,再用石磨磨成细浆,和糯米粉按三成鸡头米浆、七成糯米粉的比例调和,加少许冰糖水,揉成面团后醒半个时辰,再分成小份压模。蒸的时候要比普通米糕多焖一刻钟,因为鸡头米自带点韧劲,焖透了才够绵密。”
她转身走到灶台边,掀开最上面的一层蒸笼,里面正蒸着几块米糕,白汽氤氲中,能看到糕上印着小小的菱角纹。“这就是今早做的菱角糕,用的是莫愁湖的红菱,剥壳后蒸熟,压成泥,和粳米粉、糯米粉按一比一的比例调的,没放糖,全靠菱肉本身的甜味。”
说着,她用干净的竹铲舀起一块,放在碟子里递过来。李修远接过,咬了一口,菱肉的清甜裹着米香,口感软糯却不黏腻,咽下去后,喉咙里还留着点菱角的清润,果然比之前试的那些糕点清爽得多。
“苏掌柜的手艺,确实无可挑剔。”李修远放下碟子,语气郑重了几分,“文渊阁的秋宴,来的都是金陵名士,陛下也会亲临,茶点不仅要口味清奇,更要有点文人意趣,能和诗文呼应。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在糕的形制和意涵上,做点文章?”
苏海棠闻言,低头沉思起来。她走到铺门口,望着巷口那株桂树,又想起祖父生前常读的《红楼梦》,忽然眼睛一亮,转头看向李修远:“李掌事,您说的‘文人意趣’,是不是要让糕不仅是吃食,还能让人想起些诗文典故?”
李修远点头:“正是。比如曹公笔下的茶点,各有各的讲究,连名字都透着人物的性情。咱们金陵是《红楼梦》里的‘金陵城’,若是能从这上面做文章,或许能合了秋宴的氛围。”
“《红楼梦》……”苏海棠喃喃重复着,忽然一拍手,“有了!李掌事,您看能不能用‘金陵十二钗’做糕?每款糕对应一位钗子,用金陵本地的食材,按她们的性情来调口味、定形制,既合了‘金陵’的地脉,又有《红楼》的文气,正好配得上诗文会的雅趣。”
李修远猛地一怔,他倒没想过把蒸糕和《红楼梦》结合起来。十二钗各有性情,若真能对应上不同的食材和口味,那这茶点便不再是普通的吃食,而是带着文化意涵的“雅食”,正好契合秋宴的主题。
“这个想法……很大胆。”李修远的目光亮了起来,“只是十二钗性情各异,要找到对应的食材,做出贴合她们的糕,怕是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但值得一试。”苏海棠眼里闪着光,“比如黛玉姑娘,孤高清雅,又带着点愁绪,可用玄武湖的莲子,去芯后留着点微苦,再加上月桂的香气,做一款‘潇湘月桂糕’;宝钗姑娘端庄温婉,内里有风骨,可用梅花蕊熏过的米粉,加杏仁粉,做一款‘蘅芜冷香糕’,既有梅香的清冽,又有杏仁的回甘。”
她越说越投入,伸手拿起案上的铜模:“形制上,黛玉的糕可用竹模刻成兰花纹,宝钗的用铜模刻成牡丹纹,每款糕旁再附上几句注解,说明食材和对应的钗子性情,这样一来,不仅好吃,还能让人品出些趣味来。”
李修远听得心头一动,他没想到苏海棠不仅手艺好,还有这样的巧思。这“金陵十二钗”蒸糕,既用了金陵本地的食材,又融入了《红楼》的文气,正好能衬得秋宴的“雅”字,比那些寻常茶点不知强了多少倍。
“苏掌柜的想法,实在绝妙。”李修远压下心头的激动,“只是离秋宴只有一个月了,要做出十二款不同的糕,还要反复调试口味和形制,时间会不会太紧张?”
苏海棠笑着摇头:“李掌事放心,食材都是金陵本地的,我熟得很。这几日我先把十二款糕的食材和口味定下来,再逐一调试,有您这边帮着把关文气上的事,肯定能赶在秋宴前做好。”
她的语气笃定,眼里透着对这门手艺的自信。李修远看着她,忽然觉得之前的愁绪一扫而空,仿佛已经看到秋宴上,名士们围着青瓷盘里的十二款钗影糕,品着茶,论着《红楼》的模样。
“好!”李修远重重点头,“那此事就拜托苏掌柜了。文渊阁这边,会全力配合你,需要什么食材、器具,尽管开口。”
苏海棠笑着应下,刚要再说些什么,却见巷口忽然来了辆马车,车帘掀开,下来个穿着月白锦袍的男子,手里抱着本线装书,径直往铺子这边走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