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桂月糕·钗影系尘缘
第四章 老巷偶遇见真功(旧版)

蓬秀

女生 |  古色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老门东的秋阳,总带着点懒洋洋的暖意,透过巷口老槐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碎金。李修远踏着这碎金往里走,鼻尖先被一股清润的甜香勾住——不是糖霜的腻味,是米香混着莲子的微苦,又裹着点菱角的清甜,像极了他幼时在金陵老宅里,祖母蒸糕时飘出的味道。

“该是这儿了。”他看着巷尾那处围着人群的铺子,乌木牌匾上“金陵秀泽”四个隶书字,被往来食客的目光磨得发亮。铺子门楣上挂着串风干的莲子与红菱,风一吹,轻轻晃荡,倒比那些描金绘彩的招牌多了几分质朴意趣。

李修远挤开人群,站在铺子前的石阶旁。铺子是两间临街老房,灶台上支着三层竹蒸笼,白汽氤氲中,一个穿月白粗布衫的女子正弯腰往蒸笼里添糕坯。她额前的刘海沾了点细密的汗珠,却顾不上擦,手里握着个竹制长柄勺,舀起米浆时手腕稳得很,不多不少正好填满铺着油纸的笼格。

“这是苏掌柜吧?”旁边有人小声议论,“听说她是老苏师傅的孙女,这蒸糕手艺是家传的,连磨粉的水都是从紫金山泉眼挑来的。”

李修远的目光落在女子手边的石磨上。那石磨是青石雕琢的,磨盘边缘泛着经年使用的温润光泽,旁边的木桶里泡着些圆滚滚的莲子,壳上还带着玄武湖的水痕。只见女子蒸完一笼,转身走到石磨旁,舀起泡好的莲子倒进磨眼,双手扶着磨柄缓缓推动。石磨转动时发出低沉的“咕噜”声,细腻的莲泥顺着磨槽流进下方的陶盆里,带着新鲜莲子特有的清苦香气。

“客官要些什么?”女子推完一磨莲泥,直起身时才注意到站在一旁的李修远,她的声音清润,像檐角滴下的泉水,手里还沾着点米白的莲泥。

李修远回过神,指了指案上刚蒸好的莲子糕:“劳烦给我一块这个。”

女子用干净的竹铲舀起一块,放在粗瓷碟里递过来。那糕是浅乳色的,上面印着淡淡的莲纹,边缘还带着竹笼的细痕。李修远咬了一口,先是米的绵密在舌尖化开,接着是莲子的清苦,咽下去后,喉咙里却泛起一丝回甘,没有半点糖渍的腻味,只觉得清润爽口。

“这糕没放糖?”他有些惊讶。

“放了点冰糖水,不过只加了三成。”女子擦了擦手,笑着解释,“祖父说,蒸糕要吃食材本身的味道,糖多了,倒掩了米香和莲香。您尝的这是玄武湖的‘秋莲子’,刚摘下来的,去芯后用山泉水泡半个时辰,磨成泥后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调和,醒面一刻钟再蒸,火候要先大火上汽,再转小火慢蒸,最后焖一炷香,这样莲香才够透。”

她说话时,手里没闲着,又拿起个竹篮,里面装着刚剥好的莫愁湖红菱。只见她将红菱倒进石臼里,用木杵轻轻捣烂,动作不轻不重,既能压出菱肉的汁水,又不会破坏菱肉的细腻。“这是要做菱角糕?”李修远问道。

“是,今早刚从莫愁湖采的红菱,得趁新鲜做。”女子点头,将捣烂的菱肉过筛,滤出细腻的菱泥,“菱角糕要粳米粉和糯米粉按一比一调,加菱泥和少许山泉水,揉成面团后要分成小剂子,用铜模压出花纹。您看那模子。”

李修远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案上摆着几只老铜模,刻着菱角、莲花的纹样,边缘磨得发亮。“这是祖父传下来的,有些年头了,花纹深,压出来的糕印得清楚。”女子说着,拿起一个菱角纹铜模,将揉好的菱粉面团放进去,用指腹一点点压实,再轻轻一扣,一块带着清晰菱角纹的糕坯就落在了油纸上。

她的动作娴熟又细致,指尖划过铜模时,带着对这门手艺的熟稔。李修远看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文渊阁秋宴的茶点,或许真能在她这儿找到着落。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